甘南州作为全国“三区三州”和全省“两州一县”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引领下,在东部扶贫协作地区、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和社会各界倾力帮助下,全州上下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主要工作围绕脱贫攻坚谋划、主要力量围绕脱贫攻坚聚焦、主要资源围绕脱贫攻坚配置、主要政绩围绕脱贫攻坚检验,咬定目标不放松、精准施策不动摇,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2019年全州提前一年实现整体脱贫,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牧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困扰甘南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全州上下要深刻认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性、紧迫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充分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工作争创一流”的甘南精神,统筹安排,强力推进,全面巩固好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顺利有序过渡到乡村振兴上来,让包括脱贫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朝着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彰显党的根本宗旨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和《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确定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目标任务、主要原则、政策举措和工作要求,结合我州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在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并分类优化调整,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合理把握节奏、力度和时限。兜底救助类政策要继续保持稳定。全面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低收入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确保低收入人口不因扶持政策大幅调整而产生新的返贫致贫隐患。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脱贫攻坚期内给予的强化财政保障能力政策要维持一段时间,并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衔接。(责任单位:州扶贫办、州教育局、州卫生健康委、州医保局、州住建局、州水务局、州民政局、州财政局、州农业农村局、州畜牧兽医局、州人社局、州林草局,县市党委、政府)
(二)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持监测对象动态管理、帮扶对象动态清零的原则,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巩固情况,盯紧控辍保学、因灾因病、劳务输转、易地扶贫搬迁、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等重点环节,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切实防止规模性返贫。充分利用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成果和防止返贫大数据平台,用好脱贫攻坚普查数据,加强数据共享和对接,建立健全快速发现、评估响应、精准帮扶、动态清零的防贫监测帮扶体系,不断提高发现风险的及时性、监测对象确定的准确性、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和风险消除的真实性。落实好国家和省上监测标准,面向所有农牧村居民,以家庭为单位,紧盯低收入户、就业不稳定户、易地搬迁户、灾后重建户,以及老、弱、病、残家庭和其他农牧村特殊困难家庭,通过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对比、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及时发现监测对象。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常态化跟踪监测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的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巩固情况,精准分析返贫致贫风险,分类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实行分层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方针,及时开展产业、就业等帮扶,帮助其提高内生发展能力;对没有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确保基本生活不出问题。(责任单位:州扶贫办、州民政局、州教育局、州卫生健康委、州医保局、州住建局、州水务局、州农业农村局、州畜牧兽医局、州人社局、州林草局、州残联,县市党委、政府)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进一步强化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严格遵循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切实把彻底解决“半僧半学”问题作为控辍保学的重中之重,严禁未成年人入寺为僧;全面落实州县乡村四级联控联保工作制度和各项教育惠民资助政策,巩固控辍保学成果。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风险,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确保脱贫人口全员参保不断档。建立农牧村群众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和改造机制,通过危房改造、加固维修、灾后重建、易地搬迁、人居环境改造等多种方式,切实保障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等重点和低收人口的基本住房安全,实现动态清零。全面推进农牧村安全饮水工程建管一体化建设,继续实施农牧村安全饮水改造提升工程,加大农牧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工作力度,切实提升农牧村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平。(责任单位:州教育局、州卫生健康委、州医保局、州住建局、州水务局、州发改委、州农业农村局、州应急管理局、州税务局,县市党委、政府)
(四)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抢抓国家和省上倾斜支持原深度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机遇,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就业需求以及集中安置区后续配套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全面落实后续扶持各项政策,持续巩固拓展易地搬迁脱贫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逐步完善集中安置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提升集中安置区社区管理服务水平,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关爱机制,促进搬迁群众更好融入安置地社会建设与发展。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农牧村人口,在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的基础上,衔接生态移民搬迁政策走向,争取国家和省上的支持,加快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和后续扶持。(责任单位:州发展改革委、州民政局、州人社局、州农业农村局、州畜牧兽医局,州应急管理局、州自然资源局、州生态环境局、州扶贫办,县市党委、政府)
(五)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扶贫资产管理监督办法,因地制宜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管理模式,提升扶贫资产运营效益,规范扶贫资产收益分配。全面摸清扶贫资金投入实施的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分类分部门建立管理台账。公益性资产要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中持续发挥效益。经营性资产要明晰产权关系,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和运营,确保扶贫资产保值增值、持续发挥效益。(责任单位:州扶贫办、州财政局、州发展改革委、州人社局、州交通运输局、州水务局、州教育局、州卫生健康委、州住建局、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州农业农村局、州畜牧兽医局,县市党委、政府)
二、聚力聚焦产业就业,全面促进农牧民稳定增收
(六)持续发展壮大乡村特色富民产业。依托“五无甘南”创建,立足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科技支撑,坚持绿色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紧扣乡村产业振兴和群众持续增收这一核心,以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突出发展特色种养业、文化旅游业两大首位产业。以“牛、羊、从岭藏鸡、蕨麻猪、果、蔬、菌、药”等八大特色产业为重点,实施特色种养业提质增效行动,大力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明显的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建设现代智慧农牧业和设施农牧业,加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深入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突出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继续提升文化旅游标杆村和全域旅游专业村配套服务设施,大力培育精品民宿和星级农家乐、牧家乐、藏家乐,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扩大光伏、电商等富民新业态的覆盖面,扶持发展“五小产业”。大力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扎实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鼓励扶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改善生产条件。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农牧户建立多种类型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健全农畜产品储藏、运输、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体系。依托特色优势资源,鼓励支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科技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到2025年,全州力争打造10个左右现代化农业产业示范园。创新体制机制,产业扶贫政策措施由到村到户为主向到乡到村带户为主转变,扶持重点从生产种养环节逐渐向加工销售、品牌建立、产业融合等环节转移,扶持方式从特惠性政策向普惠性政策转型,加快构建“一乡一业”“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新格局,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产业质量提升、规模扩大、效益倍增。深化拓展消费帮扶,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大力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精心培育“甘南牦牛”“甘南藏羊”“九色(甘南)尊礼”“格桑梅朵”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花开舟曲”“秘境卓尼”等县域公用品牌。鼓励引导企业培育注册商标品牌,申报创建“甘味”知名品牌,打好甘南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实现农畜产品优质优价。全州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畜产品认证数量年增长率保持在8%以上。(责任单位:州农业农村局、州畜牧兽医局、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州林草局、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州商务局、州市场监管局、州工信局、州科技局,县市党委、政府)
(七)巩固拓展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培育区域劳务品牌,优化脱贫攻坚期内出台的稳岗就业政策,完善“培训机构+劳务中介+就业企业”的培训就业一体化机制,加大城乡富余劳动力组织化劳务输转力度,增加农牧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和易致贫人口的务工就业收入。对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的就业现状、就业能力、就业需求进行动态监测,分层次、分类别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全方位现代教育培训。过渡期间内逐步调整优化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生态护林员政策,进一步规范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管理,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优先安置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促进弱劳力、半劳力等家庭就地就近就业。不断提升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在道路维护、保洁、绿化、水电保障、养老服务、就业社区服务、公共安全管理、公益设施管理等方面公共服务水平,让乡村公益性岗位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延续支持扶贫车间的优惠政策,不断壮大发展规模,规范管理监督,开发更多更稳定的就业岗位。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吸纳当地农牧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继续延续大学生扶贫专岗扶持政策,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在工作职能上逐步向乡村振兴转化。(责任单位:州人社局、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州教育局、州林草局、州农业农村局、州扶贫办、团州委、州妇联,县市党委、政府)
三、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提升农牧村公共服务水平
(八)持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重点推进与周边市州的互联互通,构建公路、铁路和航空为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继续加强农田水利、牧区水利等农牧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城镇防洪、山洪灾害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巩固提升全域旅游无垃圾、生态文明小康村和“一十百千万”工程建设成果,深入开展环境革命、厕所革命和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回收处理、村庄规划编制、“四好农村路”建设、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畜禽养殖废弃物及秸秆资源化利用等行动。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加快推进乡村道路路网、自然村通硬化路和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园区路建设。加强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着力补齐供水、防洪、水生态、抗旱等方面短板。完善农牧村供水管网配套体系,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有条件的乡村延伸,改造提升水处理设施,扩大农牧村供水管网覆盖面。统筹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全面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加快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争取推进供气设施向有条件的农牧村延伸。(责任单位:州发展改革委、州交通运输局、州住建局、州水务局、州生态环境局、州工信局、州商务局、州农业农村局、国家电网甘南供电公司,县市党委、政府)
(九)继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城乡教育资源布局调整,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幼儿园到高中15年免费教育。多样化发展学前教育,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加强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消除“大班额”工作。加强普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和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全面实施中小学和幼儿园“温暖工程”。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争取公费师范生培养供给倾斜支持政策,加强城乡中小学校长、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现代职业教育水平,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深入实施健康甘南行动,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完善大病专项救治政策,优化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病签约服务,调整完善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继续做好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协调工作,加强县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县级医院诊疗能力与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加大医疗人才和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加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力度,继续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条件。大力发展中藏医药事业,支持全州各级中藏医院和中藏药生产加工企业开展科研创新,努力推广中藏医药独特有效的诊疗技术。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逐步建立农牧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动农牧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州发展改革委、州教育局、州卫生健康委、州工信局、州住建局、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州民政局、州人社局,国家电网甘南供电公司,县市党委、政府)
(十)全力推进“五无甘南”建设。在全面巩固全域旅游无垃圾成果的基础上,全力打造“五无甘南”新名片,打响高原绿色有机无公害特色品牌,举生态旗、打生态牌、吃生态饭、走生态路。推进全域无垃圾,有效整治城乡人居环境,着力改善农牧村村容村貌,加快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到2025年,建立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治理体系,全面提高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推进全域无化肥,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全面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改良土壤,有效遏制土壤板结、农作物品质下降的现状,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逐步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和附加值,推动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推进全域无塑料,从源头消纳减量,推广应用替代产品,加强回收利用处置,废旧农膜基本实现全回收。推进全域无污染,加快推进农牧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强化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推广清洁能源使用,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推进全域无公害,加强农产品质量管控,加快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全面推进绿色甘南发展进程。到2025年,创建省级农产品安全示范县4个,“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数量达到260个以上,培育农产品地理标志12个以上,打造“甘味”农产品品牌20个以上,建成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45万亩,打响高原绿色有机品牌,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责任单位:州生态环境局、州农业农村局、州住建局、州市场监管局、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县市党委、政府)
(十一)打造涉藏地区乡村振兴样板。坚持“乡村振兴,规划先行”原则,2021年基本完成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明确村庄布局分类。积极推进“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在全州选择发展条件好、带动性强、特色鲜明、有建设需求的发展类村庄为试点,按要求完成试点村庄规划编制。对于其他有建设需求的发展类村庄和管控类村庄,借鉴试点经验和工作模式,同步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要立足现有基础,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不搞大拆大建。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乡村田园、草原牧场风光,优化乡村发展空间,统筹乡村规划建设,以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继续建设1430个生态宜居、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实现自然村全覆盖。全力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改造升级,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从整体上实现农牧村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管理民主、和谐稳定,引领农牧村生态文明新风尚,构建和谐共享的生态文明新体系,整体提升高原绿色甘南的美丽形象。(责任单位:州发展改革委、州生态办、州财政局、州住建局、州委农办、州农业农村局、州生态环境局、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州扶贫办,县市党委、政府)
四、聚焦农牧村低收入人口,健全常态化帮扶机制
(十二)加强农牧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充分发挥困难群众动态管理监测预警系统作用,对农牧村低保对象、农牧村特困人员、农牧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牧村低收入人口定期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民政、扶贫、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残联等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农牧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对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员落实相应救助政策。完善农牧村低收入人口定期复核和动态调整机制。(责任单位:州民政局、州扶贫办、州教育局、州人社局、州住建局、州卫生健康委、州医保局、州残联、国家统计局甘南调查队,县市党委、政府)
(十三)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健全政府主导、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分层分类、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实现农牧村低收入人口困有所助、难有所帮。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监测筛查,科学认定农牧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落实的精准性。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户”政策,对农牧村低收入人口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以及当年就医自负费用超过上年度家庭总收入的患病人员落实“单人户”施保政策。完善低保家庭收入财产认定方法,过渡期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优待抚恤金、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金、奖学金、见义勇为等奖励性补助,以及政府发放的各类社会救助款物不计入低保家庭收入。健全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牧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牧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在计算家庭收入时扣减交通费、通讯费、食宿费等必要的就业成本。完善农牧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残疾人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合理提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落实社会救助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救助需求等,有针对性地及时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应助尽助。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采取“资金+物资+服务”的救助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心理慰藉等服务。实施基础社会救助能力提升工程,健全社会救助服务机构、工作力量配备等政策,改善乡镇(街道)社会救助经办机构条件。积极探索实施防贫保项目,在原有“扶贫保”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保险产品,将因灾、因病、因意外、因学等重要致贫返贫隐患纳入保险理赔范围,切实织密织牢防止致贫返贫的坚实屏障。(责任单位:州民政局、州人社局、州扶贫办、州残联,县市党委、政府)
(十四)合理确定农牧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继续全额资助农牧村特困人员(孤儿),定额资助低保对象,过渡期内逐步调整脱贫人口资助政策。增强基本医疗保险保障功能,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巩固住院待遇保障水平。在逐步提高大病保险水平的基础上,大病保险继续对低保对象、特困(孤儿)人员和返贫致贫人口进行倾斜支付。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设定年度救助限额,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责任单位:州医保局、州民政局、州卫生健康委、州财政局,县市党委、政府)
(十五)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县市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按照最低缴费档次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计划生育“两证户”、持证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保费。在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档次时,对上述困难群体和其他已脱贫人口保留现行最低缴费档次。加强县乡两级养老机构建设和功能完善,强化县乡两级养老机构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口的兜底保障。加大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牧村留守儿童等保障力度。加强残疾人托养照护、康复服务。(责任单位:州人社局、州民政局、州残联、团州委,县市党委、政府)
(十六)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保持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对脱贫人口和易致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按规定纳入农牧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责任单位:州民政局、州人社局,县市党委政府)
五、持续深化帮扶工作,着力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十七)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帮扶村。充分利用国家和省上的倾斜支持政策,对确定的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增强其区域发展能力。建立跟踪监测机制,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进行定期监测评估。对未列入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县的,将参会照国家和省上的支持政策,统筹各方面力量给予帮扶。全州选定1000个乡村振兴重点自然村,从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责任单位:州扶贫办、州委农办、州农业农村局、州财政局、州发展改革委、州政府金融办、州自然资源局、州人社局、州住建局、州水务局、州交通运输局、州教育局、州卫生健康委,县市党委、政府)
(十八)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继续坚持并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积极配合天津市开展好对口支援工作,建立长期稳定结对帮扶关系,防止出现工作断档、帮扶力量弱化。优化协作帮扶方式,争取在继续给予资金支持、项目援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消费帮扶、人才支援,积极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携手共建产业园区,推动扶贫协作向发展协作转变。持续推进消费扶贫专馆、专区和专柜建设,不断提升农特产品旗舰店、电商扶贫体验馆运营成效。深化协作结对关系,州县两级教育、人社、文旅、医疗卫生、科技、农业农村、工信、商务等行业部门持续加强与天津市及其帮扶区对口部门的对接,建立和保持协作结对关系,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交流合作,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协作实效,推动两地共同发展。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强化以企业合作为载体的帮扶方式,积极引导东部优势企业参与我州产业园区建设、农产品加工销售、扶贫产品推介及扶贫车间增建等。推进实施“千企兴千村”行动,继续动员民营企业帮扶我州乡村振兴重点村,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科技扶贫、公益扶贫。(责任单位:州扶贫办、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州教育局、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州卫生健康委、州科技局、州农业农村局、州工信局、州商务局、州人社局、州委统战部、州工商联,县市党委、政府)
(十九)坚持和完善定点帮扶工作。争取保持原有定点帮扶关系总体稳定。继续坚持州级领导联县包抓机制。配合中央党政机关单位、国有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和省内对口帮扶支援工作,坚持和完善帮扶长效机制,强化举措,扩大成果。搭建平台载体,强化内引外联,引导党外人士发挥特长优势开展智力帮扶,鼓励支持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单位:州扶贫办、州委统战部、州委农办、州工信局、州工商联,县市党委、政府)
六、做好政策有效衔接,保持原有支持政策总体稳定
(二十)做好财政投入政策衔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财政支持政策保持稳定,根据全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需要和财力状况合理安排州县市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保留并调整优化原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聚焦支持全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适当向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帮扶村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项目资金安排要与目标任务要求相匹配、与考核评价结果相挂钩,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统筹州县可支配财力,对农牧村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帮扶,通过现有资金支出渠道支持。统筹整合可利用的各类资金,加快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持续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过渡期前3年继续实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此后调整至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积极争取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全部落实到项目,积极吸纳当地劳动力,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用足用好财政相关转移支付继续支持脱贫地区的倾斜政策。继续保持并不断优化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支持政策。过渡期内继续落实脱贫攻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州财政局、州扶贫办、州自然资源局、州发展改革委、州民政局、州税务局,县市党委、政府)
(二十一)做好金融服务政策衔接。继续发挥再贷款作用,现有再贷款帮扶政策在展期期间保持不变。进一步完善针对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对有较大贷款资金需求、符合贷款条件的对象,鼓励其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加大对优势特色产业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扩大投资渠道。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进一步健全完善政银担保合作机制。支持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业务范围内为乡村振兴提供中长期信贷服务,在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领域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开发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持续推进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在优先保障已脱贫户、易致贫户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的保险供给。探索农产品期货期权和农业保险联动。用好脱贫地区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政策。(责任单位:州政府金融办、甘南银保监分局、州农业农村局、州财政局、州人社局、州扶贫办,县市党委、政府)
(二十二)做好土地支持政策衔接。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严格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坚决不允许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和耕地长期撂荒,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决守住耕地红线。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按照应保尽保原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要,过渡期内专项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指标不得挪用;计划指标不足的,争取省上统筹协调解决。过渡期内,继续落实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内交易政策;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框架下,根据国家政策,继续开展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州、跨省调剂。落实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相关政策,到“十四五”末,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支出比例达到50%以上。(责任单位:州自然资源局、州农业农村局、州财政局,县市党委、政府)
(二十三)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岗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银龄讲学计划、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政策。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和重点高校招收农牧村和脱贫地区学生专项计划。加大省级免费公费师范生、全科医生特岗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政策的争取实施力度。在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探索农牧业科技推广人员“县管乡用、下沉到村”的新机制。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适当放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招聘)条件,可根据实际需要拿出一定数量的职位(岗位)面向本县市或者州内户籍人员(生源)、退役士兵招录(招聘)。继续在待遇职称等方面实施特殊倾斜政策,鼓励和引导各方面人才向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层流动。大力开发农牧村人力资源,培育一批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现代农牧业企业家,培养一批带领群众致富的微电商、农创客和能工巧匠,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牧民。(责任单位:州委组织部、州人社局、州教育局、州卫生健康委、州农业农村局、州科技局、州扶贫办、州退役军人局,县市党委、政府)
七、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十四)做好领导体制和责任体系衔接。贯彻省负总责、州县抓落实、乡村抓具体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压实责任。夯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责任和县委书记一线总指挥责任。充分发挥州县两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接的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专责工作机制,将原脱贫攻坚专责工作组调整为乡村振兴专责工作组,牵头负责行业部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相关工作。平稳有序做好州县两级扶贫机构职能调整优化,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责任单位:州委农办、州委编办、州委组织部、州扶贫办,县市党委、政府)
(二十五)做好工作体系衔接。及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各县市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县市本行业实际,理清重点环节和重点任务,有针对性地提出分年度分阶段推进措施,明确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的责任领导和完成时限,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着落。持续加强农牧村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探索推进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把乡村一线作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主战场,把驻村任职作为年轻干部培养锻炼的重要途径。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继续从州直单位选派优秀干部挂任乡镇党政班子成员,有计划的将州直部门(单位)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选派到村任职,从县乡选派优秀干部到州直乡村振兴主责部门挂职锻炼,培养一批会干事、敢干事、能干事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干部队伍。(责任单位:州委组织部、州扶贫办、州农业农村局、州人社局,县市党委、政府)
(二十六)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举措纳入“十四五”规划。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十四五”相关规划。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责任单位:州扶贫办、州委农办、州农业农村局、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州发展改革委、州财政局、州教育局、州民政局、州人社局、州自然资源局、州生态环境局、州住建局、州交通运输局、州水务局、州卫生健康委、国家电网甘南供电公司,县市党委、政府)
(二十七)做好考核机制衔接。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县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选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责任单位:州委组织部、州委农办、州纪委监委、州扶贫办,县市党委、政府)
各县市、各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抓紧制定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具体措施,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州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协调和工作指导,督促各专责工作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县市定期报告工作进展情况。